2019.07.16

薩爾茲堡音樂節

 

文/宋育任

「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 可說是國際間最重要的古典音樂節慶。從1920年開始,每年七月底至八月底在莫札特的故鄉—奧地利的薩爾茲堡(Salzburg)舉行這盛大的音樂饗宴。因此薩爾茲堡的夏天非常熱鬧,為期六周的音樂節,約有20多萬來自各地的古典音樂迷紛紛湧進這裡,共同參與200多場的古典音樂盛宴。

「薩爾茲堡音樂節」歷史

「薩爾茲堡音樂節」是由劇作家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戲劇家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於近100年前創立,但舉辦薩爾茲堡音樂節的想法有著更悠久的歷史。源自1842年為了紀念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人們在他的出生地薩爾茲堡建立了紀念碑,此後更定期在薩爾茲堡舉辦莫札特音樂節,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天才音樂家。[1]最重要的里程碑則是1877年「國際莫札特基金會」(Internationale Mozart-Stiftung )在薩爾茲堡舉辦了第一個音樂節,為今天「薩爾茲堡音樂節」的前身。之後又陸續在此舉行幾次音樂節,主要演出莫札特的音樂和歌劇。[2]1887年指揮家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建言依照1876年開始的「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華格納歌劇節慶)模式,每年定期舉辦莫札特音樂節。[3]1917年,戈馬赫(Friedrich Gehmacher)和達密許(Heinrich Damisch)在維也納成立了「薩爾茲堡節慶劇院協會」(Salzburger Festspielhaus-Gemeinde),並在薩爾茲堡設立了一個分支機構,其目的在籌集資金建設節慶劇院與舉辦一年一度的戲劇和音樂節,並且特別強調演出莫札特的作品。[4]

另一方面,詩人巴爾(Hermann Bahr)和萊因哈特也為舉辦薩爾茲堡音樂節而努力。1917年,萊因哈特於維也納提出在海爾布倫宮(Hellbrunn)建造歌劇節慶的備忘錄,而霍夫曼斯塔爾則在1919年出版了他為薩爾茲堡音樂節所設計的節目。隔年1920年8月22日,由萊因哈特所導演霍夫曼斯塔爾的道德倫理戲劇—《每個人》(Jedermann)首次在薩爾茲堡大教堂廣場(Domplatz)上演出,正式宣告第一屆薩爾茲堡音樂節的誕生。從那時開始,每年薩爾茲堡音樂節都會於大教堂廣場上演出《每個人》,成為此音樂節的標誌,而薩爾茲堡音樂節很快地成為歌劇、戲劇和音樂會重要且受歡迎的節慶。[5]

根據Michael Steinberg的研究,薩爾茲堡音樂節的創立和早期歷史被視為在哈布斯堡王朝淪陷後對奧地利認同的追尋,以及以保守的態度來反對現代主義。[6]但是自從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薩爾茲堡音樂節再次恢復舉辦,該節慶就時常加入一些當代的作品,舉辦歌劇的首演,例如理查.史特勞斯的《達娜厄的愛》(Die Liebe der Danae, 1952)和亨策(Hans Werner Henze) 的《酒神的女信徒》(The Bassarids, 1966),來擴增音樂節的曲目,推廣當代音樂的創作。節慶在二次大戰後時代由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貝姆(Karl Böhm)和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主導,尤其是卡拉揚在1989年去世之前一直擔任此節慶之音樂總監,他擔任音樂總監時期,音樂節比較強調傳統和莫札特音樂的演出,而1991年由Gérard Mortier繼任總監,在他的指導下,該節慶重新推出了20世紀重要的歌劇的表演,[7]使音樂節以開放的態度來兼顧傳統與現代主義。所以很有趣的,在薩爾茲堡音樂節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反覆地看到傳統vs.現代主義的爭辯,不斷地反思此音樂節的價值與理念,促使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薩爾茲堡音樂節受歡迎之原因

薩爾茲堡音樂節受到廣大歡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了比任何其他音樂節更廣泛的藝術範圍:歌劇、戲劇和音樂會都在節目中,而且音樂作品有多元的選擇性—從莫札特到現代,從古典到前衛。另外,音樂節所邀請的音樂家皆為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和知名的藝術家,因此帶來非常高品質的演出。此外,薩爾茲堡城市本身的優美,以及它作為莫札特故鄉跟莫札特的各種聯結(他的出生地成為莫札特博物館、莫札特紀念碑與廣場等),和近郊的風景區(電影《真善美》的拍攝地點),尤其是著名的觀光景點薩爾茲卡默古特湖泊區(Salzkammergut),更帶給節慶參與者藝術結合觀光的美好時光,增添了此音樂節的吸引力。[8]

今年精彩的節目

2019年音樂節舉行時間是從7月20日至8月31日,一如往常,它提供了非常精采的歌劇、戲劇和音樂會三方面的節目,由世界頂尖的演奏家、演唱家和樂團來擔綱演出。[9]以下為音樂節目的介紹分析:

 

歌劇

今年提供非常豐富的歌劇節目,共有9齣不同歌劇,約四十多場的演出:

從每年必演的莫札特歌劇(今年演出《依多美尼歐王》),到比較冷門的歌劇,如羅馬尼亞作曲家安奈斯可的《伊底帕斯王》;從歌劇起源的巴洛克時期之歌劇,如韓德爾《阿琪娜》,到現代20世紀的經典歌劇,如理查.史特勞斯《莎樂美》;從莊嚴的莊歌劇(Opera Seria),如莫札特的《依多美尼歐王》,到輕鬆活潑的輕歌劇(Operetta) ,如奧芬巴哈《天堂與地獄》;從歌劇發源國義大利的歌劇(如威爾第的《西蒙.玻卡內格拉》與《露易莎·米勒》),經過法國歌劇(《天堂與地獄》),到德國歌劇(《莎樂美》)。在六周的節慶中,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包含不同類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不同作曲家的歌劇饗宴,絕對可以讓歌劇迷一飽耳福,而且滿足所有人不同的喜好。

 

音樂會(Concert)

音樂會演出更不遑多讓,推出以下11項不同系列,約百餘場的音樂會:

首先由「精神性的序曲—眼淚」揭開序幕,它為宗教音樂系列。再來是擔任節慶樂團—「維也納愛樂」系列,維也納愛樂推出五套不同曲目,分別由五位指揮大師領軍,例如慕提(Riccardo Muti),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和海丁克(Bernard Haitink),共演出11場音樂會。維也納愛樂一直是音樂節的重要支柱,除了管弦樂音樂會演奏外,它還擔任歌劇演出的伴奏管弦樂團,或以室內樂團的編制演出小型的音樂會。所以此音樂節提供維也納愛樂迷多種不同的選擇,聆聽他們的精彩演出。第三個系列為「客座樂團」,除了維也納愛樂之外,音樂節邀請七個歐洲頂尖樂團,例如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等等,提供了另外11場管弦樂曲的演出。

接下來的主題系列為「杜斯潘及其時代」(Zeit mit DUSAPIN)和「安奈斯可及其時代」(Zeit mit ENESCU)。杜斯潘(Pascal Dusapin)為1955年出生於南西(Nancy)的法國作曲家,在「杜斯潘及其時代」的六場音樂會中,除了杜斯潘的作品,另外加上與他同時代作曲家之音樂,主要以20世紀的現代、當代音樂為主,來維護當代傑出的藝術音樂。安奈斯可為1881年生於羅馬尼亞,1955年於巴黎去世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大眾對於他的音樂創作相對地比較不孰悉,但很多都是傑出的作品,例如他的歌劇《伊底帕斯王》等(也是今年演出歌劇之一)。因此在今年的音樂節中,以這一音樂會系列向聽眾介紹這位羅馬尼亞的重要作曲家。

另外還有「室內樂」、「藝術歌曲」和「獨奏音樂會」系列,皆邀請世界頂尖的音樂家演出,例如德國單簧管女神Sabine Mayer、維也納愛樂成員所組成的室內樂、知名的花腔女高音Diana Damrau和俄國鋼琴家大師Grigory Sokolov…等等。 除此之外,有兩個音樂會系列分別是由薩爾茲堡在地的兩個樂團「莫札特管弦樂團」和「薩爾茲堡同好管弦樂團」來演出,前者在周末早場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的音樂(Mozart-Matineen),後者也是主要演出莫札特的創作,這次主推的曲目為莫札特《c小調彌薩曲》(c-Moll Messe)。最後一個系列為「年輕歌手計畫」,是推廣優秀的年輕歌手的一個平台,促進年輕新秀的發展。

從以上音樂節的節目介紹分析中,可以看到非常精心、嚴謹所設計的歌劇和音樂會節目,它邀請國際頂尖的音樂家,安排非常豐富的曲目,包含傳統此音樂節必演的莫札特和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加上其他經典的古典音樂,以及20、21世紀傑出的當代音樂,所以今日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已經擺脫過去被批評過於保守、主要演奏莫札特以及傳統經典音樂的形象,而以更開放的心態同時兼顧傳統與創新的藝術音樂文化,帶給觀眾多樣化的選擇與體驗。

文化節慶是保存和推動文化發展重要的方式,同時推廣城市與國家之美,以及結合觀光帶來經濟效益,促進城市發展。就如薩爾茲堡音樂節不僅帶領觀眾體驗古典音樂之美,同時也認識奧地利文化,並帶來觀光和經濟效益。希望台灣以後也能創立國際間重要的文化與藝術節慶,展現台灣的軟實力,讓世界認識台灣的藝術與文化,讓全球看見台灣之美。

註釋:

[1]參考薩爾茲堡音樂節官網,https://www.salzburgerfestspiele.at/ueber-uns#geschichte。

[2]參考Enrst Hintermaier and Gerhard Walterskirchen: Salzburg, in: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ed. by Friedrich Blume, Kassel: Bärenreiter, 1994-2007, p.883.

[3]參考薩爾茲堡音樂節官網,同上。

[4]參考Cliff Eisen: Salzburg,in: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s://ezproxy.lib.nctu.edu.tw:4913/grovemusic/view/10.1093/gmo/9781561592630.001.0001/omo-9781561592630-e-0000024437

[5]參考薩爾茲堡音樂節官網,https://www.salzburgerfestspiele.at/ueber-uns#geschichte。

[6]參考Michael Steinberg: The Meaning of the Salzburg Festival: Austria as Theater and Ideology, 1890–1938, Ithaca, NY, 1990.

[7]參考Cliff Eisen: Salzburg,同上。

[8]參考薩爾茲堡音樂節官網,https://www.salzburgerfestspiele.at

[9]參考同上。

參考資料:

1.「薩爾茲堡音樂節」官網,https://www.salzburgerfestspiele.at,上網日期, 2019年6月11日。

2.Cliff Eisen: Salzburg, in: Grove Music online,

3. https://ezproxy.lib.nctu.edu.tw:4913/grovemusic/view/10.1093/gmo/9781561592630.001.0001/omo-9781561592630-e-0000024437, 上網日期,2019年6月15日。

4. Enrst Hintermaier and Gerhard Walterskirchen: Salzburg, in: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ed. by Friedrich Blume, Kassel: Bärenteiter, 1994-2007, p.877-886.

5. Michael Steinberg: The Meaning of the Salzburg Festival: Austria as Theater and Ideology, 1890–1938, Ithaca, NY, 1990.

作者:宋育任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