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戰鬥民族的戰鬥老師-俄國教師節

 

文∕陳仁姮

處處有教師節

網路實在方便,想知道各地教師節日期,網路馬上公布答案。不過,網路卻沒辦法告訴我們,為什麼世界各國要訂定教師節。俄國教師節快到了,日期跟我們的相差不遠。這是完全無關的巧合,更別說拿我們推崇孔子為典範,去猜想俄國是否也傳頌著一位為人師表的先賢,頒佈10月5日為教師節?

先不論孔夫子是不是國內每個人心目中的至聖先師,我們藉由節日,每年舉辦慶典,一再一再肯定良好的價值,像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對樹立自身文化,提升教育品質,絕對是有利無害。

國際間正式明文表彰對老師的崇敬,可見於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和「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66年聯合公告的〈教師地位建議書〉(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這份「建議書」含146條建議文,內容除了充滿近代關懷勞動者權益的觀念,開頭文字的宗旨代表其真正精神,「受教育是一種人權」,也「肯定老師對人類進步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還希望「保障老師享有與此角色相當的地位」。這些文字所強調的無論是教育使命,或是教師地位,其實中文古代典籍可找到早已寫下的回應,例如:「有教無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等。我們應該驕傲,中華文化千百年前開創了這些普世價值。

俄國最早的「老師」

俄國歷史上「老師」這項職業出現,和西方相似,全職教師出現於世俗教育。也就是說,早先學術教育由教會承擔,因此老師具備宗教背景;而後來世俗的知識體系成立,教育成為一份專業,也是一種職業。但不能因此而認為西方的「老師」很晚才出現。以位於現今黑海北方的斯拉夫民族地區來說,九世紀以前就有拜占庭希臘正教士前來宣教,開啟經典傳授和知識活動(如造新文字)。當地執政者下令立正教為國教後,更有助於推廣宗教和學術。根據古俄典籍《往年紀事》(Povest’ Vremennykh Let,12世紀初)描述,修道院裡的僧侶互稱為「弟兄」,而對於地位高的前輩則尊為「老師」,並自認為「弟子」。老師得到敬重,除因為他學問淵博,更重要的是立下道德典範,主要表現於禁欲苦修、博愛無私的德行,也就是實踐基督教義。這樣看來,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同樣肩負傳授知識以外的職責。

大約至十五世紀,教會提供場所當作「學校」,仍以撰寫或翻譯典籍為要務,另教導孩童學習知識技藝,並採用拜占庭九月1日學年開始的傳統。此時學校在各地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據點。不久之後,俄羅斯脫離蒙古統治,重生為新國家,沙皇有心打造為帝國體制,健全的文官制度成當務之急,這得仰賴學校培養人才。但就在此時也發現僧侶素質良莠不齊,才明白為國家作育英才的重責大任在於好老師。教育是百年大計,可惜俄國十六到十七世紀遭逢內憂外患,到十八世紀,學校教育才出現轉機。

新式教育和「教師」誕生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72-1725)的西化改革全面改造了俄國,包括教育。他試圖掌握教育權,希望將學校納入政府規劃,卻引來教會極大反彈。他先從設立研究機構著手,邀請許多西歐學者前來傳授新知。後來大學一一成立,聘請的老師也大多是外國人(多半來自日耳曼),學生充分感受到全新的開放與自由氣息。大學教授常在課後和學生留在宿舍或寓所繼續討論,無論學業或課外的話題無所不談。等於不分生活或學業,師生之間緊密結合,老師是課業上,也是精神上的導師,這影響到後來俄國大學裡師徒制的關係。而大學以下的中、小學教育到十九世紀前半仍尚未能夠銜接至大學,使得俄國政府不得不積極面對。

至十九世紀中,各教區設有基礎學校,教導宗教法理、閱讀、書寫、算數、歷史等科目。為了擴展教育,政府決定再度改革,各地方另設立公共的基礎學校,連同前述的教區學校都納入教育部掌管。學校裡的老師也跟著改變了,比起過去男性神職人員授課,增加了世俗的「老師」,而且男女皆可,是社會上新的職業。新一批老師的來源是教會學校畢業生。在新的體制下,為提升老師的教學品質和熱忱,各地設立表揚優良老師的機制。而大學的情況,十九世紀下半已培養出俄國本土的大學教授,和中小學不同的是清一色為男性;而相同的是,教師的薪水微薄,常常得另外兼差,滿足生活所需。基礎學校的老師聘任標準各地方不太一樣,校長握有很大權力。而大學的師資則以碩、博士學位為標準,學校依大學法規定聘為相當的職位,也另訂教師升等制度。

整體來說,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被寄予教養品格的期望,是值得尊敬的職業。教師雖然擁有社會地位,但工作環境仍飽受抱怨。諸如,學校資源不足、升遷及職務不穩定、薪資低落…等因素,使得教師並非值得稱羨的工作。(事實上,一九三〇年代初期,中華民國民間首度提倡教師節,也是以解決這些問題為訴求。)蘇維埃革命後,實施小學義務教育,師資也開始制度化,需通過正規培育。蘇聯是個以重視勞動立國的國家,把所有職業一視同仁,都該有同等福利和退休保障,各行業薪資持平,教師也是。二戰後的蘇聯連續訂定多個節日,讓大家重視社會上各種身份職業的人,像是青年日、兒童日、婦女節、漁夫日…等等,其中許多跟隨著國際潮流而來。聯合國公告〈教師地位建議書〉的前一年,1965年蘇聯訂定十月第一個星期日為教師節。1994年,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佈十月5日為「世界教師日」,俄羅斯及多個前蘇聯共和國也一體適用,有了新的教師節。

教師節?知識節?

近三十年來,俄國教師隨政治情勢,待遇和生活上經歷很大轉變。蘇聯剛解體時,教師因為和過去一樣是公務員身份(至今仍是),面臨國家動盪,薪水一落千丈,實在無法支撐生活。普丁執政期間,曾經靠輸出能源復甦經濟,教師薪資一度和台灣差不多。但後來因烏克蘭問題招致其他國家制裁,經濟再度遇到挑戰,教師的薪資和福利等問題自然又浮上檯面。今(2019)年一月,俄國總統普丁特別敦促教育部長,「注意老師的薪資」。俄國政府也從精神方面支持老師,例如,舉辦優良老師選拔,服務滿十五年的老師授予獎章。學生在教師節通常送卡片、花束,向老師表達敬意。

非常值得一提的,俄國學生每年還有另一個向老師致敬的機會,那就是九月1日「知識節」。雖然1984年蘇聯政府才將這一天定為節日,但這是自古以來的「開學日」,在俄國具歷史和文化意義,所以慶祝規模比教師節盛大。每年九月1日一早,路上可見所有學生,不分年級、男女,套裝革屢,穿戴正式,手拿花束,很多由家長陪同上學。學校一律舉行莊嚴隆重儀式,他們一方面慶賀自己進入知識殿堂,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謝老師傳授知識,獻花給老師。

這樣看來,本土誕生的,傳承悠久的文化比較能夠獲得全民認同。但文化傳承不會憑空出現,須不斷身體力行。就像俄國,至今每年九月1日家長仍花心思為孩子準備好迎接知識節,他們會重複想起自己的文化來源和價值。我們也該高興有自己的教師節,表示我們國家擁有自己的深遠文化。

參考資料:

1. 林礽乾,〈九二八教師節由來〉,《國文天地》,第29卷4期(2013),頁20-25。

2. 《往年紀事》,聶斯特編著,陳仁姮譯。台北:聯經,2016。

3. Андереев А. Ю. и Посохов С. И. ред.,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XVIII – половины XIX века(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前半的俄羅斯帝國大學), РОССПЭН, М., 2012.

4.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1966). 見: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60495

5. 〈普丁敦促:別老誇獎老師,記得他們的薪水〉,Lenta.ru,2019/1/31。見: https://lenta.ru/news/2019/01/31/zarplata/

作者:陳仁姮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