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穿越三千年:跟著《詩經》採野菜
文/王月秀[1]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當我們徜徉在《詩經》三百零五首(另有六首有目無辭的「笙詩」),字裡行間,彷彿穿越三千年的時空,真實感受周代先民的生命風景;從來自不同地方、反映不同風土民情的十五國風,我們可以傾聽基層人民最真實的心聲,而從大雅、小雅,以及周頌、魯頌、商頌,我們則可以聆聽朝廷宴饗和宗廟祭祀的貴族樂章。
孔子曾強調,讀《詩經》,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單就「草木」而言,總共39224字的《詩經》,所載的植物至少有一百五十種。其中,可供食用的野菜有三十種以上:荇菜(莕菜)、卷耳(蒼耳)、芣苢(車前草)、蕨(蕨菜)、薇(大巢菜)、蘋(田字草)、藻(菹草)、苓(甘草)、唐(菟絲子)、蓷(益母草)、荼(苦菜)、薺(地菜)、莫(酸模)、葑(蕪菁)、菲(蘿蔔)、苕(紫雲英)、芑(苦藚菜)、蓫(羊蹄)、葍(打碗花)、堇(石龍芮)、葵(冬葵)、莪(莪蒿)、蔞(蔞蒿)、蘩(白蒿)、苹(藾蒿)、蕭(艾蒿)、蔚(牡蒿)、蒲(香蒲)、萊(灰灰菜)、艾(艾草)、芹(水芹)、葛(葛藤)、芄(蘿藦)、諼(萱草)、荍(錦葵)⋯⋯。依尋這些野菜清香微苦的氣息,我們穿過悠悠時光之河,回溯古老飲食文化的源頭,親聞周代先民隨著四季遞嬗,伴著葳蕤綠意,或挎著籃子,或揹著竹簍,在田間陌上、溝渠邊、水溪旁、鄉野間,採摘野菜,或拌或煮或蒸,便是餐桌上一道道可口的時令野蔬。以下分成三章加以介紹:
一、《詩經》野菜採摘與飲食文化
《詩經》有許多跟採摘野菜有關的詩篇。如:「風」作品中,《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巔。⋯⋯采苦采苦,首陽之下。⋯⋯采葑采葑,首陽之東」;《召南.采蘩》:「於以采蘩,於沼於沚」;《召南.采蘋》:「於以采蘋?南澗之濱。於以采藻?於彼行潦」;《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魏風.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鄘風.桑中》;「爰采葑矣?沬之東矣」。又如「雅」作品中,《鹿鳴之什.杕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鹿鳴之什.出車》:「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彤弓之什.采芑》:「薄言采芑,余彼新田」。又如「頌」作品中,《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顯見周代先民,無論是平民百姓或達官貴族,對各式野菜有著基本的認知。知曉四季遞嬗,漫山遍野的野菜,有那些種類?何時最適宜採摘?要採摘野菜的那個部份?野菜分佈在何處?如何料理,能讓野菜最為美味可口?營養與藥材成份有那些?那些野菜蘊涵毒性?遍覽《詩經》,我們不得不欽佩我們的祖先是一本野菜「活」辭典,生於自然、長於自然。諸如:《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萊」,周代先民可知南山有可製成簑衣的臺草;北山有著嫩葉可食用的灰灰菜。又如《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與《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我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春天的太陽走得遲緩,春光明媚,春景斑斕,草長鶯飛,人來人往,齊來採摘白蒿。
透過《詩經》,可見周代先民下至百姓、上至權貴的野菜採摘與飲食文化。這些究竟如何形成?原因是,周代農業生產,仍以「黍稷稻粱」等穀類為主。日常食蔬、藥材大抵採自鄉野之間那些尚未被人類馴服、改良的野菜。誠如漢.何休《公羊傳解詁》評《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野菜是藥食兼優的佳蔬,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美好饋贈,是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存的印證。野菜不僅是年歲欠收、戰亂流離時,下至流民、上至皇帝代糧療飢裹腹的救命菜,在太平盛世,世人更是常採摘既天然又營養的多元野菜,感受樸實的野趣之樂。當我們手執一卷《詩經》,在那些傳唱千古的詩句中,可深切感受先民藉著飄香野菜,傳達自己曲折幽微的心情、心事、心聲,以及各式生命風景。
二、《詩經》野菜與女性
周朝時代採摘野菜的主力是女性。採摘野菜,常是女性從小到大、從紅顏到白髮的生活日常。透過《詩經》,我們可飽覽當時女性採摘野菜的生命風景:
(一)採野菜的家庭情懷:周代女性如何採摘野菜?《國風.周南.芣苢》盡是採摘野菜的特寫鏡頭: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詩,主要以重章疊唱方式,反覆「采采芣苢」六回。所謂的「芣苢」,即「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葉緣有不規則波狀淺齒,穗狀花序常結許多近橢圓形、黑褐色的種子。幼苗、嫩葉、種子皆可食用,全株皆可入藥。春夏之際,田間、路旁,甚至漫山遍野可尋得車前草。荒年時,亦是救荒野菜。透過該詩,彷彿在觀賞帶著輕快旋律的紀錄片。「采」、「有」、「掇」、「捋」、「祮」、「襭」等六個跟採摘野菜有關的細微動作,讓我們身歷其境,親眼目睹一位或一群呼朋引伴的婦人在廣袤的山林田野間,歡樂嫺熟的採擷、擇取、伸長了手拾取、順著莖葉輕輕扭轉,以摘取車前草。後來愈採愈多,婦人便提起衣襟來兜裝,甚至將衣服下擺兜住、紮在腰間,盛裝所採摘的車前草。這是一幅歡快採摘,並滿載而歸的風景畫。深信當時女性採摘其他野菜,亦是技藝純青。然而,此詩的婦人為何辛勒歡快採摘車前草?除了可充作菜蔬食材,概因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是中國式家庭根深蒂固的觀念,而當時人認為車前子可治不孕或難產,蘊涵婦人對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冀盼。
(二)採野菜,渡相思:周代女性一生的重心,往往是愛情與婚姻家庭,因此在採摘野菜時,常會帶入個人幽微難解的心事、起起落落的心情,以及轉折不已的情思。如《國風.召南.草蟲》二、三章: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詩中細膩描述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或者丈夫遠征從戎的婦人,登至南山,採摘蕨菜或薇菜。因未能見得心上人,相思之苦未解,以致採摘野菜時,憂心忡忡、悲傷悽切;但凡得見心上人,則歡欣喜悅、平靜寧和。
《國風.周南.卷耳》首章,有相似情意:「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卷耳」,即是現在的蒼耳。果實呈棗核形,長有鈎刺,頂稍末端的嫩葉、嫰苗可食用,蒼耳子可入藥。該詩敘述一位婦人在採摘蒼耳,禁不住思念起外出服役的夫君,以致不能全神貫注,久久不能將淺筐裝滿。
(三)野菜中的婚姻滋味:野菜陪伴女性渡過童年、青春年少,以及為人妻、為人母的婚姻生活,目睹女性的花開花落、悲歡離合。《詩經》中,混入晦暗陰鬱的色彩、苦澀難嚥的滋味,堪以《國風.邶風.谷風》為代表作。該詩援用「葑」、「菲」、「荼」、「薺」等野菜,悽楚哀婉的敘述一位為了家計辛勞操持,卻反遭用情不專的丈夫休棄的婦人,其遭遇的破碎婚姻。所謂「葑」,即「蕪菁」,二年生植物,外型酷似蘿蔔,根質密肥大,葉有羽狀複葉或匙狀裂葉,其嫩葉與根可食;所謂「菲」,即「蘿蔔」。該詩「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原指採摘蕪菁與蘿蔔,不可因其根部埋在土裡,而捨本逐末,僅採摘葉子,進一步暗指被休的婦人冀望,夫君不可迎娶新人,而抛卻結髮夫妻。所謂「荼」,即「苦菜」,味苦;所謂「薺」,即「地菜」,通體鮮嫩翠綠,味甘,乃古今親民的上品野菜。然而弔詭的是,該詩「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乃以設問手法,表達荼菜竟如薺菜甘甜。實因相較悲慘的婚姻境遇,婦人已覺舌尖上荼菜之苦不為苦,反倒甘甜如薺,以反襯內心的悲慟哀悽、冤屈苦澀。
三、《詩經》野菜與男性
周代採摘野菜的主力是女性,那麼男性跟野菜有何關係?
(一)思念正採摘野菜的伊人:《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熱戀的情人總盼朝夕相守,耳鬢廝磨、如膠似漆、難分難捨。〈采葛〉以層遞、排比、誇飾的手法,蘊涵男性濃烈直白的感情,敘述一男子在自己心愛的姑娘去採摘葛藤、艾蒿、艾草等野菜後,殷切思念,飽受相思之苦,才一日不見,彷彿隔了漫長的三月、三季、三年。
(二)從他人採摘野菜的過程,累積愛情智慧:《詩經》第一首詩《國風.周南.關雎》是古今家喻戶曉的詩作: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該詩除了以毛亨《詩.大序》「后妃之德」、「風天下而正夫婦」加以詮解,亦可還原為人世間至為普遍的情感。全詩分為四章,以「興」的寫作方式,展開愛情四部曲:首章,娓娓敘述一君子在河邊,聽到遠方沙洲上傳來象徵「美好愛情」的雌、雄雎鳩鳥和諧的啼鳴聲,而興起想談「美好愛情」的渴望。次章,敘述好不容易尋得心愛的姑娘,卻找不著拉近生活與心靈距離的方式,以致君子陷入求之不得的單相思。第三章,敘述君子找到追求的策略,與愛人臻於心有靈犀的親密境界。末章,敘述君子抱得美人歸,以美好幸福的婚姻家庭收尾。如此「發於情,止乎禮義」的美好愛情,與「參差荇菜」有何關係?荇菜是水生草本植物,葉片形似睡蓮,開黃色小花,全株根、莖、葉、花可食,並可供藥用。〈關雎〉一詩會援引荇菜,一說是,君子愛上河邊採摘荇菜的姑娘,然而根據《毛傳》釋「流」為求,「采」為採,「芼」為擇,以及對照前後文意,可知次章君子深陷單相思之苦時,鑑於採摘荇菜,首先要左右撥動,讓荇菜靠近,而鼓勵自己也要循序漸近,找著走入愛人心裡的方式;三章,採荇菜人已採得荇菜,恰對應君子已與愛人情同意合;末章,採摘荇菜後,要加以擇取挑揀枯黃葉子,恰對應君子婚前深思量,自己是否能許給愛人美好的未來?是否適合與愛人步入地毯那一端?⋯⋯該詩,可見走在愛情路上的君子,透過他人採摘荇菜的方式,而汲取愛情智慧。
(三)採野菜,一掬鄉愁:《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全詩共六章,前三章為: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薇」,即「大巢菜」,俗稱「野豌豆」,屬救荒野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開紫紅色,結寸許長扁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種子與嫩莖葉皆可食用。大家對薇菜印象最深刻的,應是《史記.伯夷列傳》:「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司馬遷敘述周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抱節守志,隱居首陽山,採摘薇菜充飢。
〈采薇〉一詩中,薇菜亦扮演重要充飢的角色。全詩以倒述手法,描寫一位遠離家鄉、長年戍守邊關抵禦玁狁強敵的士卒,一朝解甲退役,得能踏上返鄉歸途;在邊關漸遠,近鄉情怯,百感交集之際,不禁撫今追昔,追憶唱嘆在邊關日復一日高度警戒、防禦強敵的軍旅生活日常。古來征戰沙場,後勤物糧補給不一定充足。當前方缺糧,士卒便得就地取材。〈采薇〉前三章,重章疊詞,以「采薇」起興,從薇菜「作」、「柔」、「剛」,循序漸進,刻畫士卒在荒野漫坡採摘薇菜止饑的同時,並細緻觀察薇菜破土發芽、幼苗正柔嫩、枝葉已粗老硬化,從中表達漫長駐守邊關的歲月,縱使時間推移消逝,年復一年,薇菜不停生成變化,士卒依然久戍難歸,思鄉心切,憂心如焚。採摘薇菜,飽含著異鄉客的鄉愁與血淚。
當我們穿越時空,走進《詩經》的世界,可深切感受採摘野菜,已融入周代先民的日常生活。野菜,平時可涼拌、清燙、調餡、煮湯、製羹,充當餐桌上的蔬食佳餚;荒年時可充饑裹腹。另外,若能準確辨識,還可供藥用。採摘野菜,不僅為了生存,更是蘊涵許多人生智慧的生活方式。在那片採摘野菜的時空裡,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日子起承轉合,輕攏慢捻,有著編織愛情、親情、友情、山水情、家國情的無限可能。漫步其中,我們更貼近生命的脈動,親聞野菜淡淡的清香,感受人生的況味。
註:
[1]本篇文章的照片出處,皆為: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2014年。
參考書目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出版部),1968 年7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毛詩鄭箋》(臺北:新興書局),1973 年9 月。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4 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年9 月。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周錫䪖,《詩經選》(臺北:遠流),1989年。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2014年。
作者:王月秀 國立交通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