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變動的節日:天皇誕生日

 

文/陳乃蒨、藍弘岳

相信有在關注文具週邊的同學們都對「手帳」(按:日文,指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十分熟悉,甚至每年都會購入一本來使用。其中,占最大宗的日系手帳精緻又多樣,迎合了各年齡層、各族群不同的紀錄需求,故近年來「寫手帳」逐漸蔚為一股風潮。有趣的是,若是你翻開2018年舊手帳的12月,就會在12月23日那欄上面看到一串紅色小字標示:「天皇誕生日」;如果翻到2020年的新手帳,則要看2月,在2月23日的那欄才有標註該節日。是的,「天皇誕生日」顧名思義就是紀念日本今上天皇(在位中天皇)的生日,在二戰前舊稱「天長節」。該節日是日本憲法規定的國定假日,全民當日可以放假一天,民眾也能藉此機會到皇居內的長和殿前廣場揮舞國旗、向當今天皇祝壽。另外除了皇宮內部,日本各地神社以及在國外使館都會舉辦慶祝活動。

可想而知的是,一旦歷經天皇更迭,該慶祝日也會隨之變動日期。今年4月才剛退位的明仁天皇出生於1933年12月23日,故全日本從他登基那年(平成元年、1989年),每年都會在當天放假慶祝。去年(平成三十年、2018年)是最後一次慶祝他的生日,而當天到皇居向他祝壽的民眾高達八萬兩千人次,創下「平成時代」以來的最高紀錄。[1]目前繼位的今上天皇德仁則出生於1960年2月23日,日本民眾將於來年、也就是2020年2月23日時,慶祝新任天皇的第一次「天皇誕生日」(2019年因此少了一天法定假日,也引起日本網民的廣泛討論)。[2]

的確,生日對一個人來說,其意義之重大不在話下;而在資訊流通的當今社會,社交名流、政商權貴的生日與其慶祝方式也經常成為媒體和全民的關注焦點。然而,像日本一樣以國家規格透過憲法將天皇的生日訂定為國定假日,卻是少見。通常一般書籍在介紹日本節慶時,「天皇誕生日」都只略微帶過而已;但其實這個節日最早是源自於中華文化,並在二戰後經過強制改名才變成我們現在熟知的名稱。

天皇誕生日的起源與發展

乍聽之下或許有些奇怪,但其實天皇誕生日的由來可以上溯到中國唐朝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唐玄宗生於685年8月5號,在他四十四歲生日時,文武百官奏請將當日訂定為「千秋節」,取其「千秋萬歲」之意;數年後玄宗又下令將其改稱為「天長節」,意指「天長地久」。[3]當天長節的祭祀習俗東傳日本時,時值日本奈良時期,由當時在位的光仁天皇開始這項祝祀傳統。不過中間一度廢止,一直要等到明治維新之後才重新恢復祭祀活動,並於1873年正式訂定為國家節日。戰後1948年廢止了「天長節」一稱,就此更名為「天皇誕生日」持續至今。那麼既然有「天長節」,是不是也有「地久節」呢?沒錯,日本也還真的有「地久節」,其所紀念的便是皇后的生日,在戰後一併正名為「皇后誕生日」,只不過它並非國家祝祭日,當天並不放假。

對於許多不瞭解來龍去脈的人來說,天皇誕辰不過就是個能賺得一天休假的節日而已,那麼從「天長節」改稱為「天皇誕生日」,有甚麼差別嗎?其實這是具有深刻政治涵意的,究其所以,必須檢視明治政府重新恢復這個節日的由來及作法:

在江戶時代,除了京都周邊,普通老百姓的腦海中並沒有關於天皇的具體形象。維新政府在《告諭人民書》等文告中拚命地說明「天子偉大形象的與眾不同」;同時利用各種途徑宣傳天皇,如利用改行陽曆的機會,將紀元節、春秋兩季的皇靈節、天長節、嘗新節等與天皇有關的節日規定為國家節日,在縣政府建築物等地懸掛天皇的「御照」以幫助人們「瞻仰」等。[4]

江戶時代的權力核心乃是集中在德川幕府所主導的武家、並非天皇;而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即便有「大政奉還」與「廢藩置縣」等一連串集權中央的政策,在新政府剛成立的前幾年,天皇與皇室的權力基礎仍不穩固。因此,當時的明治政府為了向人民解釋天皇統治的合法性以及鞏固天皇統治的權力,於是透過建構神話、強制規範以及不斷重複特定祝祭活動來達到目的。此外,再加上國家神道的推行,以天皇為頂點、皇室為中心的強勢統治機制便就此開展出來,擴及日本帝國轄下各個版圖。如果單純只是為了誕辰而慶祝,人們很快就會只沉浸於慶典的歡愉、忘記祭祀的初衷。然而,若是再藉由教育灌輸、身體規訓、觀看/被觀看、內在自覺等種種約束,天皇統治的基礎便能進一步得到強化。而這也正是為何戰後美國在接管日本時,會強制命令將天長節這樣充滿天皇崇拜思想的名稱改回單純的天皇誕生日的原因。

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簡稱GHQ)即占領日本,並以根絕軍國主義為目標推行一系列的「戰後日本民主改革」。其中一個改革重點便是廢止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國家神道,大幅修改了天皇的地位,使其僅作為國家統一的象徵。之後還禁止一切有關「修身」的教科書,[5]徹底革除天皇崇拜、盲目忠君愛國的教育內容。至此為止,天皇被迫脫去神聖又神秘的外衣,回歸到與常人一般的現實生活,共同面對適應新時代下的日本。[6]

臺灣與天皇誕生日(「天長節」)

同學們或許也會好奇在臺灣日治時期,作為帝國「新附之民」的臺灣人,是否也過天長節?大家又是以甚麼方式來慶祝呢?其實,當時臺灣人的確有在慶祝這個帶有帝國色彩的外來節日,並非單純是當時總督府強制力奏效、促使上上下下軍民一心、遵守以皇室為頂點的時間秩序。事實上,這主要是因為「天長節」的意義從帝國移植到殖民地時,其實質內涵已經產生轉化、進而促生出一種「新式日本帝國曆法」與「傳統漢人節慶文化」融混的現象,故讓臺灣人容易理解接受。

前一節提過,慶賀皇帝誕辰始自唐代,慶祝方式是休假3日,從都城到地方州縣皆舉辦大型祝賀活動。明清時期,皇帝誕辰已被列為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又受到祝賀皇帝壽誕的影響,仕紳間為祝賀長者或友人生日,都會舉辦宴會、延請戲班子表演等活動。到了清領時期的臺灣,皇帝壽誕被稱為「萬壽節」,各地會舉辦慶典和廟會活動,氣氛好不熱鬧。也就是說,對於後來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而言,性質類似於萬壽節的天長節是容易理解其意義的,並非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節日,加上歷來也有相應的慶祝之道,因此很容易接納。[7]

日治時期的慶祝方式

至於日治時期天長節的慶祝方式又是如何呢?以下舉三個主要例子。[8]首先以各級學校——貫徹國家意識形態至未來國民的場域——為例:全體師生皆需登校集合,向天皇肖像「御真影」行最敬禮、奉讀教育敕語,並舉行相關演講活動。以下有一段描述戰前日本小學生在昭和天皇生日當天的祝賀流程:

總之,為了天長節的典禮,音樂課要練習「君之代」,美工課要製作「日之丸」小旗。到了那天,指示他們從「一大早先參拜神社吧」開始,接著向御真影(即天皇的照片)行最敬禮,然後低頭聆聽教育敕語的奉讀(「不可吸鼻子或亂動身體」)。[9]

根據戰前的國定版教科書,天長節是小學一年級新生甫入學就必須學習的節慶。[10]相關的教科書內容在文字傳達與舉止規範之間處處顯露著須對天皇抱持敬畏之心以及崇拜精神。另外,許多學校也會藉這天舉辦運動會、學藝會、展覽會等。

其次,對於不用參加學校活動的一般民眾而言,天長節當天還可以觀看閱兵典禮。在日本,每年天長節都會在青山練兵場(今明治神宮外苑)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而天皇會身穿大元帥軍服親臨典禮現場,透過雄壯威武的軍容和槍枝交錯的現代武器,傳達出國家強盛的權力及威嚴。而當移植到臺灣時,總督便代替天皇執行殖民地的閱兵典禮,觀禮者不僅可感受到統治者威儀,也可享受視覺上的壯觀和聽覺上的娛樂。

第三,還有許多民眾會選擇至郊外踏青、拜訪名勝風景地。以臺北城內日本人集居的區域為例,泰半商店會休業,處處會懸掛國旗布幔、舉辦許多電影活動、表演等。至於彼時繁華的艋舺大稻埕也會有樂隊遊街、燃燒紙錢、鳴放爆竹、戲曲表演等等。這些大小活動顯示出臺灣人以廟宇祭典的方式慶祝天長節,產生一種有趣的文化融混現象。

「天長節」遺緒在臺灣

既然天長節曾是如此重要的國家祝祭日,又是從明治時代就已經開始推行祭祀的,那麼現今的臺灣是否還留有其相關遺緒呢?的確是有的。如果曾走訪嘉義阿里山,或許就會知道在當地還留有兩座觀光吊橋,分別稱為「天長橋」及「地久橋」。兩座吊橋建造於日治時期昭和十二年(1937年),當時由於居民商賈往來阿里山地區需跨越八掌溪,因此在熱心人士推動下始建造兩橋,落成時即用以紀念天長節和地久節。[11]這兩座吊橋橫跨八掌溪的上游溪谷,不僅是通往現今阿里山風景區的重要關口,也是帝國遺緒留在臺灣的明證。只不過今昔對比,兩座吊橋的運輸功能早已被公路取代;即便遊客往來如織,這兩座橋的典故卻也已鮮為人知、更不用說瞭解「天長地久」一詞的原典涵義了。如今一般多只以為其與天長地久、有情人終成眷屬等與永誌不渝的愛情傳說有關而留為佳話。

參考資料

[1] 〈天皇陛下85歲 皇居前8萬人參與最後的生日一般朝賀〉,朝日新聞中文網,網址:https://asahichinese-f.com/society/12031625,擷取日期:2019年2月12日。

[2] 「天皇誕生日」,維基百科日文版,網址:https://reurl.cc/QW8bp,擷取日期:2019年2月12日。

[3] 「天長節(唐朝)」,維基百科中文版,網址:https://reurl.cc/jRbp2,擷取日期:2019年2月12日。

[4] 《民權與憲法》,牧原憲夫著,臧志軍譯。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12月。頁239。

[5] 戰前的「修身科」即類似現今的「道德課」,內容教授對天皇和國家的忠誠與身為日本好國民所應有的德目。詳請參見〈天長節的季節〉,《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早川忠典著。臺北:遠足文化。頁76-77。

[6] 〈美國佔領與戰後日本「民主改革」〉,盛邦和。《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15期,2003年6月30號。網址: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304086.pdf,擷取日期:2019年10月14日。

[7] 〈天長節鬥熱鬧:帝國的節日與殖民地臺灣社會〉,顏杏如。《「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李承機、李育霖主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12月。頁73-87。

[8] 以下參考資料同上出處。

[9] 〈天長節的季節〉,《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早川忠典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臺北:遠足文化,2018年8月。頁76-77,250。

[10] 這段是針對昭和天皇的誕生日而言。昭和天皇於1926年即位,其生日為4月29日。又日本學制是從四月開始新學期,故當時新生入學沒多久就會迎接天長節。詳請參見〈天長節的季節〉,《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早川忠典著。臺北:遠足文化。頁76-77,250。

[11] 「天長地久橋」,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網址:https://www.ali-nsa.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5003746,擷取日期:2019年2月13日。

作者:陳乃蒨  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碩士生

藍弘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